在疫情中保有理性与温情
——基于疫情的九年级论述类文本写作系列教学活动心得
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 周蔚然
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和生活中的非理性现象常常触痛了我们的眼。而疫情期间,各大媒体轰炸报道,部分网友冲动发声,将舆论催化成洪流,我们的心因此惶恐不安,在面对一些问题时也容易失去了理性分析与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容易被这非理性的洪流所席卷,被一些极端情绪所奴役。因此,笔者在阅读了余党绪的《说理与思辨》后,基于疫情开展了一系列的论述类文本写作教学活动。
通过疫情期间“钉钉被狂刷低分”事件、“双黄连”口服液售罄事件、“意大利华人”口罩的苦恼等社会热点串联小作文、微评论与大作文的进阶式写作任务,以点评互动、观看B站视频微课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疫情中的事件进行理性分析,进而辩证客观地看待社会现象,负责任地表达观点,培养思辨能力,启发学生以理性且富有温情的眼光去审视新闻信息、身边事件。
在写作与点评过程中,笔者立足同学习作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事件因果,同时引发学生对网络风潮、生活风潮、群体困境的理性思考与评价,同时树立意识“有些不理性是多方原因导致的,不要用固定的思维来评判人冲动的行为”。由此,促成学生反思自身,在表达是否为批判而失去了同理心。
在学生撰写“留学生是否归国引发的网友热议”的时事评论后,引导学生“表面现象”发现“核心问题”。点评两位同学的作文《境外华人的“漫漫回乡路”》《关于“境外华人回国还是不回国”问题的论述》时,在同学连麦发言的基础上,笔者分析事件原因,明确矛盾,提醒学生要从内因、外因、利弊、个人、全局等方面分析问题。同时又利用网课优势,分享新闻报道、微博图片与周国平《我们都是幸存者》的文章要点,呼吁学生汲取他人的看法优化自己的思考与表达。最后以B站趣味科普人文视频—— 阿健《诡辩的常用套路有哪些?》来深化学生对议论文思路的理解,最终使学生明确“表达的价值在于真实,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心实意(意志)、真情实感(情感)和真知灼见(思想),并为自己的表达负责。”[1]
疫情期间的“空中学习”使学生更便利地检索事件、听取各方声音,在一定程度上走出单一视角,但一个人的思考始终有限。书面表达后的点评互动通过生生交流和师生互动打破思维局限,将不同的思考角度(如利与弊、个与群、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等)和鲜活的学习资源一一呈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疫情结束后理性不失温情地看待社会现象、负责任地表达创造了条件。
[1]余党绪《以公民姿态,就公共事务,做理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