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周科学组启航活动

发布人:田园园 发布时间:2021-01-14 浏览次数:

时间

2021.01.07

周次

18

班级

六年级

学科

科学

开课教师

彭敏敏

课题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开课老师反思:

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开课的机会,也非常感谢陪我共同磨课的同事们。通过不断地磨课、反思、修改、再试课,让我对本节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更好地做好学情分析,做好初小衔接。

在小学里,学生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老师的教学重点侧重趣味性和直观性,而不是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进入初中以后,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明显变化,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变得抽象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

这次我的主题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南浦小学黄老师的主题是《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两节课在内容上就有所不同,小学的内容较少,侧重于实验的观察、物质有哪些改变,提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但对其变化的区别未作出高要求。而初中在内容上就增加了不少,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并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变化加以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性质的概念,并进一步引出性质决定了用途。从两者的教学目标就可看出,小学和初中的思维难度不同。小学主要是从感知阶段开始,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有贴近生活的体验,进而具有形象的思维。初中则不同,思维难度提高,在形象思维之后进一步抽象思维,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以此进行高阶思维,能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老师可以进入小学学习,这种机会十分难得。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小学的教材内容、知道小学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在小学已掌握的程度,让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避免在已学内容上浪费时间,在迷失概念上、重难点上多花时间。初小衔接的过渡成功与否,对教育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此次初小衔接活动,架起了初中和小学的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桥梁,促进互相了解,对彼此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互相了解、互相学习,给予学生最适合的教学,携手共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相信初小的无缝对接,会让课堂更加精彩!

听课老师反思:

叶珺

反思:这次听了彭老师上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彭老师在课堂中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由于本次活动重点关注初小学衔接,并且授

课学生也为六年级学生,所以彭老师利用了多个例子和实验,让学生在体会中掌握知识,并

且对课本内容进行了删减,在学生已有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前概念下对本节课的重难

点——如何识别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由于该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知识点,彭老师

从任务当中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个概念,过渡自然、流畅,在讲授过程

当中穿插练习,当场巩固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利用问题引出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

整节课逻辑清晰,知识点完整,在教学中也有亮点。

由于我自己之前也开过这节课的公开课,所以不论是在学生上课反应还是作业中都发现

学生对于掌握“变化”和“性质”,以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个掌握较为欠缺,

我们常常就直接给出性质与变化的表达句,但是我有一个小看法,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对铁进

行描述,然后提问,你是通过怎样的方法知道铁的这些性质?从而对性质与变化进行区分,

并且由是否通过化学变化区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这样可能更符合初小学生的认知范围,

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而不是接受知识。

王挺

这次听了彭老师上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彭老师在课堂中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由于本次活动重点关注初小学衔接,并且授

课学生也为六年级学生,所以彭老师利用了多个例子和实验,让学生在体会中掌握知识,并

且对课本内容进行了删减,在学生已有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前概念下对本节课的重难

点——如何识别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由于该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知识点,彭老师

从任务当中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个概念,过渡自然、流畅,在讲授过程

当中穿插练习,当场巩固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利用问题引出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

整节课逻辑清晰,知识点完整,在教学中也有亮点。

由于我自己之前也开过这节课的公开课,所以不论是在学生上课反应还是作业中都发现

学生对于掌握“变化”和“性质”,以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个掌握较为欠缺,

我们常常就直接给出性质与变化的表达句,但是我有一个小看法,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对铁进

行描述,然后提问,你是通过怎样的方法知道铁的这些性质?从而对性质与变化进行区分,

并且由是否通过化学变化区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这样可能更符合初小学生的认知范围,

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而不是接受知识。

叶珺

彭敏敏老师的课以三个任务为驱动,教学逻辑性强,层层递进;本节课对于科学概念的建立、科学结论的得出依赖大量的实验,通过实验、生活例子的辨析,较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乃至高阶思维的转变,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初中科学有三大学科关键能力,科学地解释现象,评价和设计探究,科学地解释数据与证据,我认为彭敏敏老师本节课较好地培养学生“科学地解释现象”这一学科关键能力。我们初中教师在关注初中教学的同时,也要回过头去看小学教材,关注知识点衔接,关注学生思维的衔接,避免初小教学脱节。学习的起点即初小衔接的关键,我翻看了小学的课程标准,发现在3-4年级,学生已经: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压、被拉伸,纸被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小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燃烧后的纸、生锈的铁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改变”。初中的课程标准在小学的基础上,将目标定为“区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了解物质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如密度、比热容、熔点、沸点、导电性、溶解性、酸碱性等,并能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在小学的基础上,增添了区分、解释等行为动词,这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规律。本节课在初中是作为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密度、比热容、熔点、沸点等知识,由于上课对象是小学学生,彭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针对小学生六年级的特点,对教学内容也做了适当的优化,让他们体验初中课堂的思维,南浦小学的学生表现非常好。小学和初中课程性质都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小学课程注重的是感性的体验,黄老师的课堂上以学生实践为主,借助观察方糖压碎前后、加热时发生的变化等实验进行概念的初步建构,即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进行简单区分。初中阶段这节课的中心是以实验为载体促进思维提升,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剖析现象背后的原理,借助大量的实验得出结论和规律,逐步引导学生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识别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知道性质与用途的关系,这一过程实现了思维的进阶, 最后上升到高阶思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找到学生的认知关键点,进而设计有阵性的活动、任务或实验,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突破认知关键点 实现思维进阶。

陈丹瑶 

本节课为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7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总体而言,授课教师彭敏敏老师授课思路清晰,富有层次性,知识点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同时,新知识的讲解后伴随着生活实例的辅助和解析,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及时的巩固和反馈。课堂实验非常新颖,生动活泼,给出了大量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略有缺憾的是,本节课仍然缺少一个贯穿全课的主线,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知识的接受上略有难度。

田园园:

本次初小衔接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初中老师知道小学科学中的所学与未学、学之深度和广度,以便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更好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也让小学老师也了解初中科学的深化程度,对教学中一些概念、定律的讲述不能太过绝对,当然通过这次活动,我体会到了对于同一知识点,小学和初中不管是在内容的数量,教学侧重点以及思维层次上,还是教学方式和教学节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六年级和七年级相差一年,但教学方式差异很大,小学更注重感受和实践,初中更注重理论和应用,甚至小学所讲的一些知识点在初中概念上是不准确的,比如灯泡发光这一现象就存在思维误区,小学生觉得只要发光发热就是化学变化,而在初中则对此做出纠正补充,化学变化可能会伴随发光发热现象,但发光发热的未必是化学变化。如果在小学阶段教师能对这一概念进行一个铺垫和完善,到了初中相信教学会更轻松些。同时,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学生的前概念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更合理地安排重难点。

余昊:

1.7号中小学衔接课活动中,来自南浦小学的黄老师和南浦实验中学的彭老师都以物质的变化为主题开出了一节公开课,在这两节课的上课过程中会发现初中和小学很多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在小学阶段,更注重实践和体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完成一系列的实验,能够进行实验猜想和现象描述,有一个13分钟的大实验可以用来动手和记录现象,关键点落在科学的解释现象上。而初中除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之外还引入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在思维层次上会更加的抽象,上课内容也更加饱满,整个课堂中的实验由许多小实验组成,每个实验都很快,老师讲学生做,看到现象,得出结论,课堂内容也很紧凑,整体上对于知识点落实会更加注重。并且在知识点之余增加了应用: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其用途反过来体现性质。从这两节课中都体现了科学的核心特色:科学的解释现象,并根据初小学不同的教学特点有侧重不同的体现,让我在教学中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来进行教学

鲍倩倩:

本周四下午有幸参加了由南浦小学和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携手举办的科学初小衔接活动,观摩了小学黄老师和初中彭老师关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两堂课,感受颇多。两位老师分别按照小学的课标和初中的课标进行授课,参与课堂的对象均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彭老师还按照初中的学习要求,增加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学习内容,原以为初中课标的难度对于小学生而言,会比较难理解,但出乎意料的是,在彭老师的层层铺垫和循循善诱之下,六年级的学生也能较好的理解、区分。且不少学生都能举出很好的例子,这让我认识到,许多学生的前知识和前概念已经比我想象的完善许多了。我们在备课时,如果能更好的了解到学生的前知识,在课堂上就能更加合理的安排重难点的教学时间。

孙豪侠:

本节课内容为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和《4.8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彭敏敏老师的课堂,发现在初中科学关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学习中,通过现象更加注重抽象反映的性质,而小学已经在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初中的课堂上,可重点让学生去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并且在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上相对于小学来说进一步说明是根据有无新物质的生成,而不是通过颜色、气味等差异,这块可在课堂上让学生与小学知识产生认知冲突,同样通过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去联系生活中的应用,并将变化、性质和用途有机联系,让学生可以体会到科学的魅力。

教研组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