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工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记录表
时间 | 2021.09.24 | 周次 | 4 |
班级 | 惠民路分校七(28)班 | 学科 | 人文地理 |
开课教师 | 丁玲利 | 课题 | 我的家在哪里 |
开课老师反思: 入项是通过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投入到项目化学习中。根据《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学习素养下的中国建构》,好的入项要让学生产生解决这个驱动性问题的强烈愿望,要让学生有探索空间,充分暴露他们对项目及解决过程的理解,要让学生产生与个人相关的联系感。因此,入项课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其有探索的过程,与其生活紧密相连。这样的理念和教材的设计是不谋而合的。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社区出发,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探索地图三要素,掌握地图的语言。上述都是对情境的要求,那么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要达到什么能力呢?我们需要借助课程标准和教学关键问题。 该课对应的课程标准为: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涉及到的关键问题如下:1.如何运用地图图表等获取信息,描述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空间感知);7.如何基于学科任务,创设任务情境,选择恰当的社会调查等方法或途径,规划、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社会参与)。通过生活中运用地图的案例,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空间感知和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 为此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1.知道地图三要素,运用地图获取信息,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提高分析能力(该目标对应任务一:探寻三要素);2.通过项目学习进一步实践绘图能力,学会修改平面图,增强评价能力;(该目标对应任务二:绘制平面图)3.基于任务,通过实地考察等方法或途径规划路线,实现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该目标的达成需要后续跟进)4.通过项目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该目标的达成贯穿始终)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项目化的达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长久的努力。 | |||
听课老师反思: 1. 郑葱燕 丁老师《我是路线规划师》,聚焦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这三大地图要素主题的提出了一个最具真实性的驱动型问题,我是路线规划师,基于真实问题进行学习,紧扣课标,并重视展示评价。徐教研员认为项目化课程的解读过程中,对于大的项目化主题的拆解,如何去分解成若干个具有挑战性的小任务,这是关键和解读。具体在课堂生成中,学生提及的询问,指示牌都可以找到目标地点,所以教师需要更进一步地去聚焦项目与子项目之间的衔接问题。徐老师建议,改成“一进校门,不用问任何人,看一张图就可以走到这个目的地的方法。原本对于地图三要素的拆解反而失去了项目任务的味道。一,基于最简便的方式画一张图;二,操场的东南西北在哪里;三,基于一般定向法怎么进行画图;四,大小不一的图,不一样在哪里 比例尺;五,课后去测量,绘制,长宽 绘画,比例尺的换算。如此,可以将项目化的活动从课前学习到课堂思维再到课堂延伸,学生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2.熊佳惠: 此课《我是路线规划师》将课本中的地图三要素,融于真实事件本身,使得讲授的课更侧重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完成课业的学习。在设计初衷,通过学生的回答形成副板书(分别在学生回答时,按照不同回答按照“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方向”),与之后环节一中的“找不同”形成对应。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本应落实的地图三要素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任务中,在学习结束后,学生可能对于如何绘制“准确”的地图依旧不解。因此徐乃赛老师提到,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是任务的分解。通过一个个具体而小的任务推动问题的落实,并且在入项问题的设计上要真实而严谨。因此我认为本节课是十分适合设计成项目化的课程,只是在环节的处理上可以再次修改,让本堂课更加合理有序。
3.陈自然 能感觉到丁玲利老师这节课准备得非常用心。就本课而言,教参中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学生能理解和应用地图三要素。就这节课而言环节设计非常丰富,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环节,转而引入了一个可以另学生信服的贴近生活的驱动性问题:如何绘画一幅美观又准确的校园平面图,引导外校老师快速找到目的地?学生基于这个驱动性问题对思维盲区有所突破。第一环节探索地图三要素,锻炼学生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着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足够的材料支撑,引导设疑,支架帮助学生脱困而出;第二环节是修改地图,锻炼学生的应用与评价能力,对于创造性的思维的发展有极大的作用;第三环节是参与规划学校锻炼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建议提升情境创设时的严谨性,有时会因逻辑漏洞感到有些出戏;建议提升对分任务的规划与设计,做更规范的项目化学习课程。 4.郑金铭 玲利老师的这节课的驱动性问题一提出来就让我感到眼前一亮,很贴合学生实际,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以活动一找不同让学生熟悉地图三要素,为接下来使用地图规划路线打下基础。再次以活动二让学生互评组内其他学生的作品,并根据评价量表让学生互相打分。最后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自评得失。整堂课形式符合项目化的要求,驱动性问题明确,紧扣课标并且重视成果评价。布置的课后活动作业是让学生自行修改平面图,在对活动成果的完善中进一步巩固这节课的知识要点。是一节值得我学习的项目化课程的入项课。 5、林彬彬 丁玲利老师的《我是路线规划师》以“给听课老师找听课教师”这一现实的情景案例为导入,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如何“引路”的问题。学生们提出自己的建议,表示以路标、指引图、平面图等方式来引路。随后,丁老师安排学生围绕着“如何画平面图”为主题的三个小问题分组讨论实践,绘制平面图,并悉心指导,帮助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学习。学生项目完成后,各组展示引路成果,互相对比,相互补充,形成了正确完整且富有新意的路线图。第一个项目完成后,学生对于绘制地图的要点有了充分的把握,丁老师趁热打铁推出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寻找错漏和点评优点,全面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6、林婕 本节课采取了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即当下发生的校外老师来校园听课这一背景。本课的驱动型问题为能不能绘制准确、美观的校园平面图并规划路线来帮助听课老师快速找到听课教室。最后通过展示自己所画的平面图作为任务的结果,同时以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有驱动型问题也有展示结果,还有评价标准量化表,已经具备了项目化学习的形态。这都是非常值得我去学习的。课堂过程多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任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最后的作业布置,对自己的平面图加以修整,这与活动任务非常契合,进一步的推进了学生的探究性。同时,整节课的设计贴近课标,紧扣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在增长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很好的完成课标任务。 7、陈钰华 本次由丁玲利老师执教的我是路线规划师一课极具实践性与实用性,本堂课以听课老师如何寻找听课教室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的相关回答提出核心问题如何绘制准确,美观的校园平面图,并规划路线来帮助听课老师快速找到听课教室?接下来以找不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进而了解地图三要素,通过我会评环节来进一步对三要素进行落实及应用,最后以量表的形式对学生的表现性行为进行评分。整堂课中学生积极参与,也可见丁老师的用心且充分的准备,在我会评环节中关于评标表的量化角度与内容有一点不同的想法,比如在准确性中图例和注记这个要素也可以放进去? 8、马凯斯: 玲利本课的情境设计贴合实际,询问学生能够帮助听课老师找到听课教室,从而设计了《我是路线规划师》一课。在任务一中,问题1是描述不同于如何趋于一致,问题2是判断方向,问题3是描述路线。在学生回答和教师引导过程中,发现这一环节有点绕,并不能快速简洁地切入要点,且丁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稍有些着急。在这一环节中,师生合力引导出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任务二,我会评,这里我对评价表的设计有些困惑,为什么将图例和注记放在美观选项,它难道不是构成准确的一个要素吗?总的来说,玲利这一节公开课,较之前开课越发自信、从容,对课程的打磨也越发精细了,针对特别认真!最后再赘述一下徐老师提到的关键问题,利用驱动性问题将任务更合理的分解,更好。 9、曹冰冰 玲利这节课在磨课时我听过多次,说实话,前两次有些云里雾里,不是特别清楚到底想达成什么目标,这节课的项目化的意义在何地方。但是展示课玲利的思路还是非常清晰的,较之前相比也是越发自信和从容,这里不得不提的是玲利的态度和敬业精神真的是无人能及。就玲利这节课来说,作为项目化应该是非常好的一个典型案例,尤其是对比十月革命,项目化最为重要的问题驱动性问题选择的更好——同学们应该制作出一幅怎样的地图,以帮助外校老师找到开课的地点和教室?其实这节课已经做的很好,但是针对驱动性问题进行任务设计,我想是否可以继续分解任务,如第一步设计出基于方便查找的校园平面图;第二步设计出基于一般定向法校园平面图;第三步探究标准平面图的基本要素。项目化的学习还需要长久的过程,更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体会感悟和贯通。 10. 陈蕾如 这节课基于课程标准要求,创设真实情境——听课老师如何顺利到达教师导入,设计驱动型问题“绘制准确、美观的校园平面图并规划路线来帮助听课老师快速找到听课教室”。学生通过对比两张平面图,以此学习地图三要素。最后通过展示自己所画的平面图作为结果呈现,同时以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以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达到了课程的目标。过程中的设问还需改进,像是徐老师提到的通过增加限定词使答案指向更明确,避免多个学生回答都无法答到点上。我觉得让学生回答平面图可以画什么的时候,在请第一个学生的时候就让他尽可能多的回答,再请其他同学补充。或者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让大家从其他类别回答,感觉这样会更高效一点。
11. 邓捷予 该课在项目化学习的指引下,设计了最为重要的驱动性问题,且达到了较好的项目化学习效果。正如徐老师所说,地理课的项目化比较容易出效果,本课的主题分解1.科学的校园平面图有哪些要素。2.提供要素的支架性学习。3.探究设计校园平面的步骤。4.实地测量校园,画标准平面图。5.展示交流校园平面图,悟核心要素。可以继续分解任务,第一步学生基于方便查找的校园平面图;第二步设计出基于一般定向法校园平面图;第三步探究标准平面图的基本要素;第四步,实地测量校园,画标准平面图。第五步,.展示交流校园平面图。 项目化的学习还需要长久的过程,更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体会感悟和贯通。
| |||
教研组长 李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