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观沧海》  教学简案与反思(滕曼静)

发布人:林雅 发布时间:2021-10-19 浏览次数: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明白在阅读诗歌时,要通过关注标题、景物特点和背景资料来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天的气息已然悄悄地包围了过来,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很爱写一份秋天,《古代诗歌四首》有没有写秋天的诗歌?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二、天净沙·秋思》

1.朗读诗歌,读出情感。

诗歌阅读小贴士①:关注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注解,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王国维

2. 前三句诗歌中,诗人为何要这样子安排景物的组合?

1)变动词语:枯藤老树昏鸦——青藤大树乌鸦;古道西风瘦马——小道东风骏马

2)变动景物组合:枯藤老树昏鸦——枯藤西风人家

3)三句诗可否更换前后顺序?

诗歌阅读小贴士②:关注诗歌中的景物特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3.齐读诗歌,读出诗人的悲伤与惆怅。

三、《观沧海》

1.朗读诗歌,依次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碣石、日月、山岛、百草、秋风、洪波、树木、星汉、沧海

2.小组合作讨论,基于对原诗的感受和理解,试着将这些景物组合成《天净沙》前三句的样式,传达出诗人的情感。讨论结束后,完成在卡纸上,组内选派代表上台分享设计和设计理由。

3.引入诗歌背景资料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在归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歌阅读小贴士③:关注诗歌的写作背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4.齐读诗歌,读出诗人的豪迈与远大志向。

四、小结

  同样是写秋天,两个诗人笔下的秋却是如此的不同。不管是曹操笔下生气蓬勃的秋景,还是马致远眼前无限悲凉的秋景,差别这么大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诗人心境的不同。

五、作业布置

1.运用课上所学习到的三个小贴士去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下你的感受和发现。

2.提高作业:课外阅读更多曹操的诗歌体会他的豪情壮志

六、教学反思

记得接到新教师开课通知的那一天是周六,而开课时间是在下一周的周二,时间可以说是蛮紧张的。大脑里快速过了一遍已经上过的课与即将要上的课,最终确定下来上《古代诗歌四首》其中的两首,即《天净沙·秋思》和《观沧海》,首先当然是因为这两首古诗都是写秋天的景色,其次是因为拿这两首诗歌放在一起比读的话,能明显感受到诗人在秋天里不同的情感色彩,抓住这样的异同点去设计整一堂课,应该是会有可操作性的吧,于是我就照着比读两首诗歌的思路去备课了。

开课的前一天,我先是在师傅的班级里试了一堂课,上完之后,师傅指出我在第一首诗歌《天净沙·秋思》的环节中花费的时间过多了,特别是关于诗歌色调、诗句呈现的画面分享中,学生停留了太久的时间,导致后面《观沧海》的诗句重构分享环节时间很紧张,最后连曹操的情感都没法深入地去体会和感受。并且,师傅还指出我“小贴士”式的诗歌阅读策略整理做得不错,可以多设置几个小贴士来总结诗歌阅读策略。在第一个小贴士里,可以提示学生要关注标题、注解和关键字词,第二个小贴士可以告诉学生阅读诗歌时一定要把握好景物特点,这样子才更能把握好诗人的情感,还可以再设置第三个小贴士提示学生要通过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一步步地呈现这样三个小贴士,其实也是一步步帮助学生搭建诗歌阅读的支架,将单篇的诗歌学习所得到的策略运用到更广阔的诗歌阅读中去。师傅建议我将《天净沙·秋思》的教学环节简化,先将前三句的诗句换掉一些字眼,改变景物特点,让学生来体会,再换掉景物的顺序,让学生感受诗人的精巧构思,缩减掉其余的环节,可以为后面的《观沧海》活动留足时间。当天晚上,我就按照师傅的建议和评价来修整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其实在修改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整个教学过程更加顺畅了,以及课堂的方向清晰了很多。

到了开课那天的下午,本以为自己能做到不紧张的,可是没想到刚开场的几句话就嘴瓢了,想说的话在嘴边一直打转,本以为自己已经在师傅的班级试过课了,整个课堂的思路都能够清晰顺畅地走下来的,可是没想到学生的一些课堂回答和反应还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而我去没办法及时却恰当地给出反应和反馈,一整堂课下来,已是汗流浃背。

在上完课后,我去往了程日东老师和叶露晓老师的办公室接受点评和教学指导。程老师和叶老师都指出了我在教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我在教学中没有关注到两首诗歌的文本特点,《观沧海》是四言乐府诗,四字短句更有利于诗人情感的抒发,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在学生分享自己的改写作品上,还不如将它作为一个过渡环节,让学生比较“改”与“不改”哪一个更好,这样子一首诗歌本身的东西才能够出来。程老师告诉我们,如果想要上好一堂课,首先是要把文本给读透,要利用好课本和教参,接着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要多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而不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去做所有的安排,最后就是要多多创造真实的情境,设计与文本贴近的活动,让学生能够真实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里面。

几乎是整整一节课的时间,程老师和叶老师都在一直不停给出指导,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更好地上好一堂课,一个个干货也是让我们受益良多。从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中,我明白了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从文本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不是自顾自地陶醉在自我的设想里,就比如我的这一堂课,其实我后半部分《观沧海》的设计,就是因为立场不对,所以导致课堂目标不清晰,而且学生在课堂上对于这首诗歌的感受与挖掘也还不足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得先在文本解读上多花一些功夫,正如程老师说的,文本解读真的是一门功夫。它的背后需要很多的积累的底蕴,好的文本总是常读常新的,所以,作为一个老师,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不断地积淀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且,在这次的开课中我的课堂还是大多以提出问题来推动整个教学的,我得多多试着贴合文本步不同特点,来设计一些真实情境和有沉浸感的课堂任务,调动学生的整体参与感,让学生能感受到鲜活的语文课堂。一次开课的锻炼,可谓是收获颇丰,“学习本无底,前进莫徬徨”,我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反思。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