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教学过程
一、看标题,初感知
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同学们根据前三课的学习,知道了文章的标题很大程度上概括了正文的内容。如同“擒贼先擒王”,读懂标题很重要。我们先来看看今天要学习的四首古诗的标题,请看大屏幕: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① 读一读:自由朗读标题,注意节奏断句。
② 想一想:根据字面意思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根据标题猜猜诗歌内容。
二、划节奏,读诗歌
学生自由诵读四首诗歌,依据小学学古诗的经验,划分朗读节奏。
预设:《观沧海》二二节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次北固山下》二三节奏;《天净沙·秋思》二二二节奏。
发现:根据节奏去读的话,有些句子意思会讲不通,得出经验——划分节奏不仅要根据诗歌的体裁,还要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理层次,赏名句——品读《观沧海》
短短的诗句就需要划分节奏,那长长的诗歌是不是也要划分层次呢。我们先看第一首诗歌共七行,按照诗歌内容可分几个层次?
预设:三个层次。(第一句为一层总领,最后一句为一层总结,中间五句为分说部分。)
追问:再仔细看分说部分,能不能继续细分?分层的依据又是什么?
预设:中间五句还可分两层,前三句为一层,写的眼前景象;后两句为一层,写的是想象之景。
大才子苏轼曾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曹操的诗不仅将眼前的实景描绘成画卷,还将心中之景也描摹成画面,难怪《观沧海》会成为初中生学习的第一首古诗,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好,请同学们想象诗中画面自由诵读,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最打动你的诗句。
根据学生发言,总结诗句赏析的方法:圈意象→想画面→表感情
四、引背景,明主旨
想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内涵,我们还需要结合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生平,才算真正读懂诗歌。比如《观沧海》一诗,诗人曹操到底想表达一份怎样的情怀呢?为什么那一句想象之笔为成为全诗的文眼?我们只有借助资料寻找相关信息,加深理解,掌握主旨。
(屏幕显示《观沧海》创作背景)
请大家参考屏幕上《观沧海》的创作背景,再来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的理由是什么?
预设:这首诗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最能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襟,表现出诗人当时意气风发的豪情壮志。
通过完成上面表格的学习,大家对学习诗歌又总结出哪些方法?
预设: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诗歌主旨,把握住了感情基调。
确实如此。当我们能通过诗歌仿佛穿越到古代身临其境,与诗歌背后的作者迸溅思想的火花,产生情感的共鸣,那就是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五、用方法,读诗歌。
了解了怎样阅读一首诗歌,我们来练一练,看看自己是否会运用方法赏读诗歌。请结合下面表格,小组合作,任选一首诗歌进行赏析。
诗歌 | 经典名句 | 名句赏析 | 诗歌主旨 | 感情基调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
《次北固山下》 | ||||
《天净沙·秋思》 |
同学们的表现很厉害!两节课的时间我们高效的学完了四首古诗,有很多同学已经当堂背诵,了不起!现在还有一点时间,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通过第四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好的学习方法?
(屏幕显示)
1. 理解标题很重要。
2. 借助背景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
3. 关注意象,想象画面,赏析经典名句,更能理解情感。
学方法,用方法,请大家做好笔记,重在实践,下课!
六、作业布置
A:1.自学语文书P63-64四首古诗,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赏析诗歌,在书本上做赏析批注。
2.背诵《古代诗歌四首》。
B: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完成小组合作任务,准备下周表达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
对于小升初的七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思维和方法上,可能需要做出一些调整和突破,才能适应部编教材的新课改要求。所以,在第一单元学习的初始阶段,我认为重在帮助学生打通小初衔接的隔阂,建立和培养较为系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是关键。这有利于他们迅速适应并开展有效学习,为未来学习奠基。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度重视方法的传授,而忽略了诗歌本身的美感,将一节诗歌赏析课上成了没有意境的诗歌阅读方法复习课。并且由于时间不足,在句赏析环节只是提到要通过“圈意象→想画面→说感情”的方式去赏析,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练习运用这一方法,大大降低了课堂学习成效。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贴合文体,紧靠文本,发挥文本的魅力,在学生沉浸文本,体味文本的过程中适时总结方法,不要目的性很强地跳出文本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