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通过寻找关键词句带动整体阅读;
2.从文本的细节中感受人物的特点和童话夸张的想象;
3.勾连现实生活,体会到童话深刻的主题,感知到童话的夸张和想象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
公开课课前准备
一、发布征集令
你有喜欢的动画剧集吗?你有喜爱的动漫角色吗?你有幻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动画剧集的创作者吗?为了让经典童话焕发出崭新的魅力,我们想要将《皇帝的新装》制作成一部动画短剧,因此需要征集一支制作团队,其中包括编剧和角色配音演员。如果你有这方面的能力和兴趣,就抓住机会,赶快来报名参加吧!
NPTV
2021.12.20
面试选拔内容公布:
团队需准备的材料:一段《皇帝的新装》动画剧剧本【依据原文内容设计旁白,人物台词,表演提示语(包括人物表情、动作等)】
团队比拼流程:编剧解说《皇帝的新装》剧本创作——配音演员演读剧本——剧本答辩(代表)——评委打分
二、敲定剧作框架
如果我们想要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将这部动画剧分成不同的集数,依据《皇帝的新装》原文内容,它可以有哪几集?
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大臣、皇帝看新装——皇帝展新装——小孩揭新装
团队人数为6人(按照位置就近进行团队组建),各个剧作团队请从以下的剧集内容中选择一个内容,开展动画剧剧本设计和配音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为动画剧作设定集数,学生能梳理出本文的故事发展过程,并且概括故事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选定其中一个部分进行剧本设计,不会造成过重的负担,学生之后课堂上的剧作呈现会更加清晰。)
三、讨论评价量表
在团队比拼中,怎样的童话剧本呈现是好的呈现呢?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判?具体的评价细则应该有哪些?
根据你对童话的了解和对《皇帝的新装》的阅读体会,你认为童话有什么特点?试着为童话下一个定义。
(依体定式,随文而教。《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经典童话,童话有童话自己的特点,所以此处是为了让学生能意识到文章的体裁,体会“童话”的特性以及这篇文章的特点,即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制定评价量表的时候,有意识地从童话的特点出发制定标准,以终为始,在设计剧本和演读的时候,也能有意识地去发掘和体会文本的夸张和想象。)
关于评价量表的课前设想:
《皇帝的新装》剧作比拼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 评价细则 | 团队一分值 | 团队二分值 |
剧作解说 | 表达清晰,声音响亮,仪态落落大方(10分) | ||
解说中能依据剧本内容展现夸张和想象之处(10分) | |||
有意识地展现团队剧本设计中的亮点部分,吸引听众(15分) | |||
剧作设计 | 符合原文情节内容发展,贴合原文人物性格特点(10分) | ||
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更突显童话的夸张和想象(15分) | |||
演员配音 | 演读设计让人物活灵活现,符合原文人物特点(10分) | ||
配音中有夸张语气的呈现(10分) | |||
剧作答辩 | 规范和礼貌用语,应对及时且沉稳(10分) | ||
观点清晰,回答有理有据,能结合原文内容说服他人(10分) | |||
总分 |
《皇帝的新装》剧作比拼评价量表(终稿)
评价维度 | 评价细则 |
剧作解说 | 口齿清晰,声音响亮,语言精练,仪态落落大方(10分) |
解说中能依据剧本内容展现夸张和想象之处(10分) | |
有意识地展现团队剧本设计中的亮点部分,吸引听众(15分) | |
剧作设计 | 符合原文情节内容发展,贴合原文人物性格特点,且有细节的呈现(10分) |
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更突显童话的夸张和想象(15分) | |
演员配音 | 能表露出人物的情绪,符合原文人物特点(10分) |
配音中有夸张语气的呈现(10分) | |
剧作答辩 | 规范和礼貌用语,应对及时且沉稳(10分) |
回答有理有据,能结合文本内容说服他人(10分) |
《皇帝的新装》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回顾课前准备的内容
在今天,我们终于要正式走入七上最后一个单元了,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单元,第一篇文章《皇帝的新装》是一篇幽默有趣的童话作品。在课前,我们做了一些学习准备,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首先,我们预学第六单元,填写了一张第六单元预学诊断单,借助提供的另一篇安徒生童话《雏菊》计时进行速读,测评了自己的快速阅读速度,以及我们接收到了一份《皇帝的新装》的动画剧团队征集令,如火如荼地组建团队开展剧本设计和配音,并且通过互相的讨论和补充,确定了一份比拼评价量表。最后,我们组织了海选活动,依照评价量表对所有团队的剧本进行投票打分,投出了两个最佳的团队,他们将在这节课上进行最终的大比拼。
那么首先,我们就同学们课前做的这些准备做一个集中的反馈和讨论。
二、速读小“工坊”
我们先进入到速读“工坊”之中,通过同学们的测评反馈,我发现同学们在诊断单中的快速阅读速度基本上能达成初一要求的400字/分钟,令人欣喜。可是,诊断单中也有同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速读问题,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出示图片)
这些同学都反映了一个共同问题,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减少回读现象,保证速读的质量呢?请同学们帮帮忙,因为的确在速读中,不得不回读是一个很多同学会面临的问题,它会极大地影响我们速读的质量和体验感。(从为何会速读这个问题上进行思考,也许你能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预设:有意识地抓取关键词,比如人物、事件、地点、时间等;集中注意力,注意力可以通过阅读训练提升;学会猜读,边读边概括前面内容,思考下一步的情节走向,也能提高阅读速读;明确阅读目的,带着阅读目标阅读会更有方向感;扩大阅读视野,,提高整体认读的能力……)
教师强调:速度本身不是快速阅读的唯一目标,保证一定阅读速度的同时,还要迅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没有大的遗漏或错误。
快速阅读不是一个孤立的能力,而是理解、记忆、速度三个方面构成阅读能力的整体。
(速读的目的不是速度,不要为了速度而在内容上囫囵吞枣,从而对内容不知所云。出示作业本的知识卡片,提供两种速读方法,提醒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方法,提升自己的快速阅读能力,提升速读的关键在于平时有意识的训练。)
热点引入: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张图片,图片中王子也是如同《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一样,光着身子走着街上,当然,他受到了街上百姓的嘲笑。这是近期讨论热度很高的动画剧《国王排名》,评分甚至高达9.4。因为这部剧的启发,我们nptv就在考虑,要不要也制作一个动画短剧放到B站上面播放,原作就锁定书本中的《皇帝的新装》,发布了一则征集令。我们班同学收到征集令之后,积极参与,在经历过海选环节之后,有两个团队进入到最后的比拼环节,请每一位评委将评价量表放到自己的面前,在倾听的过程中在书本上做好精彩要点的记录,同时不要忘记在评价量表上进行打分,做好答辩提问和补充的准备。
三、剧作大比拼
解说员上台结合具体内容解说剧本设计,说明剧本创作亮点。配音演员上台演读后,开启答辩环节,听众席的评委可以针对剧作呈现进行评价、补充或质疑。
要求:整个过程中,请每位评委认真倾听,仔细在任务单和书本上记录要点,并进行各项评分,做好评价、补充或质疑的准备。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设计剧本、配音以及答辩,自发地体会文本细节描写的魅力,感受语言的夸张,自然而然地触及文章中各个人物复杂心理和性格特点。)
【八号剧本】解说员——配音——答辩员答辩——打分算总分
预设:①揉搓自己的眼睛改编自原文的睁大自己的眼睛,这个动作进一步表现出了老大臣当时的惊讶和难以置信自己是不称职的人,十分夸张和幽默。可能也有学生会认为这个动作幅度过大了,老大臣即使惊讶也会努力表现出自己是看得见布料的,从后文的“从眼睛里仔细地看”可见看出来。 ②对话中添加了衣服样子的细节,更加夸张地表现出了骗子的狡猾,骗术精湛。将原本在后面的衣服描述情节提前到了老大人怀疑自我之后,更加自然地促成了老大臣决定假装自己看得见布料的虚伪作态。 ③非常满意改成了满意到了极点,十分夸张的语言,从中也体现了老大臣的虚伪……
所以我们发现,原文的哪些地方是尽显夸张。
老大臣想,把眼睛睁得特别大……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齐读体会人物语言的夸张】
夸张的动作、夸张的语言(程度副词、标点符号)
【三号剧本】预设:①原文中夸奖新装的形容词是笼统空洞的,就像我们同学在赏读句子的时候,很爱说“体现出来景色的美丽”,这个“美丽”一词也是空洞的,你并未看到景物美在哪里。 ②关注到人物的心理描写,体会到皇帝看不到新装时内心十分复杂,从众人重重的心里中也会体会到故事的夸张。
*(一定要引导出来)③改编剧本中皇帝是若有所思的,是严肃的,场面是带着尴尬气氛的,可是原文中大家都处于一种极度快乐的状态里,从何处可见?“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大家为什么这么快乐?请注意这个“都”,只有皇帝和这群大臣陶醉于这件新装的美吗?还有没有其他的“都”?
学生找出另外几个“都”之后,追问:你从这些“都”中读出来了什么?
正是在这一个个“都”字中,我们从一个应声夸奖新装的人,读到了一群人,从一群人读到了一整个社会。
(人们处在一个集体中,不敢发出自己不一样的声音,所以大众们说什么自己就跟着开心地点点头,以防止被当作另类,被排挤,这就是一种盲目从众的人性弱点。骗子正是抓牢了人性的虚伪、从众和患得患失的人性弱点,如此可笑拙劣的骗局才一路畅行无阻。)
【关于夸张和想象:文中多用一些夸张的程度副词(最、分外、特别、极、非常、太、更……);范围副词(都)、感叹号和问号、笼统空洞的形容词(美、华丽、精致、无双、漂亮……)、动词(扭、转、东摸西摸、拾取……)】
四、创作论坛
(出示预学问题:我们现在观看童话还有意义吗?童话是不是应该只面向儿童?我们能从童话中读到什么东西?)
关于这部《皇帝的新装》,你们团队定位的观看人群是谁?你们想要通过这部童话短剧向现代的观众表达什么东西?一部优秀的剧作一定是有所表达的。
要求:时间为5分钟,团队成员进行合作讨论,记录讨论的结果。团队代表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和现实的生活体验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或质疑。【此处全班站立讨论会更有秩序和有效率些,午自习先在全班进行一下试验,如果很杂乱就不起立讨论】
预设:①讽刺昏庸无能、虚伪专制的统治阶级。当一个国家虚假横行,谣言满天飞,那么整个国家的风气都会很糟糕,所以一定要坚定地对虚假说不;②揭露了人性的弱点,人类的虚荣爱面子,害怕自己利益受损而昧着良心撒谎,以及还有盲目从众的心理;③赞美童心,赞美勇敢纯真的品质,在我们现在这个谎言满天飞,人们匆忙站队却缺乏思考的时代里,更需要真诚而勇敢的声音;……
(设计意图:学情调查中显示,学生认为童话应当是儿童阅读的文本体裁,到了初中之后,就应该学习更“深刻”的文本,这说明学生仅仅看到了童话“天真有趣的表皮”,没有认识到童话“深刻的现实意义”。之前的环节中,学生们聚焦的是童话“夸张有趣”的外皮,那么从这个环节中,学生就应到了解到“夸张与想象”都是指向“现实生活”的,所以童话的想象虽然夸张,但是也合情合理。
通过这个创作论坛环节,还让学生可以将虚构想象的童话勾连到社会现实。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应仅仅思考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篇文章在彼时彼地存在的意义,更应使学生获得与其此时此地自身体验息息相关的东西,唯有感同身受才能真正内化文本的寓意。因此,通过团队剧作设计这个情境,用“创作论坛”将学生对童话现代意义的理解包容进情境中,自然生发出学生们对于《皇帝的新装》的价值思考。)
总结:从“创作论坛”上同学们的发言和分享中,课前的几个问题也已经迎刃而解了。我们明白了,童话“夸张和充满想象力”的外衣之下,是真实深刻的现实生活,而正是因为童话夸张的想象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所以童话的想象既夸张又合理。童话很多时候更多是为了展现人的共性和社会性。
(出示两段评价)
面对种种人性的弱点,同学们也可以自己反问一下自己:如果是我,我能做到成为那个第一个高喊新装不存在的人吗?(停顿)
最后齐读小孩子的话语,这是一把利刃,刺破所有虚假的“伪饰”,我希望这样天真美妙的声音能久久回荡在我们六班的班级里。
教学反思
备课组会议中,老师们提出需要的需要改进的点:1.对于学情的把握不够到位,拉近与学生认知的距离;2.课堂容量过大,整个课堂很匆忙;3.目标不够集中,太想面面俱到;4.学生究竟是关注剧本还是关注原文?课堂上没有做好让学生关注文本细节。5.将文本改变成剧本的形式有待商榷,学生并没有学习过如何改编剧本,而且改编会让文本失去原有的韵味,重点应该放在体会经典的韵味之上。6.环节一与后面环节脱节,而且策略性知识应该在运用中呈现,例如可以让学生在环节一之后立即运用策略,来速读两个剧本。
当天的自我反思:这堂课的课前准备花了很多功夫,自己的课堂预设中,亮点呈现应该在剧作答辩的环节以及第三个环节,后两个环节理应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但是,我默认为海选中学生对于剧本已经有个一定的熟悉程度,课前并未将剧本提早发放给学生进行熟悉,因为其实剧本的改编的地方还是有蛮多的细微之处,是需要学生细细地去寻找和思考的。我在课堂上的时候,学生团队一表演结束,就开始了答辩环节,学生完全处于懵圈状态,他们对于剧本压根没来及思考,更别谈通过原文来对剧本设计进行评价,所以学生在答辩中,只能聚焦于配音和表演进行评价,哪怕我再想将学生拽回来,都很难拽到正轨上,这就导致课堂非常难走深,学生连浅层的文本都还没读出东西来,更别说走到文本深处和作家的内心深处。所以,今天这堂课上,多半的学生是没有任何的思考和收获的,以这个维度来评价我今天的课堂,是非常失败的。首先,我设计太求面面俱到了,所以内容非常的满,也许删去一开始的速读环节会让课堂更加顺畅和时间充沛。第二,学生没有感受文本的时间和空间,明天的课堂上要重新调配思考。第三,夸张的体会一直我在强硬施加,如何让学生自己自然地体会到种种夸张,当然是从语言的表述中去感受这种夸张,手法的使用是会写作目的而服务的。明天的课堂上,我需要把脚步放缓,一点点机智地去引导学生去抓取和感受文本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