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学雷老师以一篇考场阅读C篇为切入点,为学生详细解说阅读C篇的解题技巧。共分为以下解题步骤,第一步看配图,获取有信息。第二步分析结构,划主旨句,常规结构为交代背景、介绍(尺寸、原理)、优点和意义。第三步,审题,回到文章进行信息匹配并标记,然后做信息核对。最后一步,例如最佳标题这类的问题,找复现词。
令我印象最深的部分是拆分句子,把握主谓宾,找到关键信息定位后再比对。科普文往往可以分为以下三段,提出问题,问题的影响,解决问题。或是科技成果类,引入话题(背景)、介绍优缺点、未来前景(有待研究)。
该堂课的亮点是讲解了C篇的基本技巧和一些体裁、特点。
1. 比如可以从插图开始猜测、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利用插图帮助理解文本的内容是很好的技巧之一;
2. 其次,C篇阅读知道每一段的大意很重要,提醒学生要看文章的主题句和每一段的第一句;知道大意帮助学生去定位到具体的段落;
3. 学会去断句,知道句子的主谓宾,帮助学生筛选出正确的答案;
4. 最后,讲解大概的C篇会有什么特点:通常由生活场景或者其他方式引出话题,再介绍新科技、产品;优缺点;展望未来;知道这样的特点之后,学生会容易读懂很多;
5. C篇不需要去完全看懂,而要学会克服生词的障碍,学会去看懂能看懂的内容,也能够正确做题。
在对科普文的答题技巧教学中,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科普文的类型,一般来说,科普文一般是介绍科学新发现或者新成果,或者讲述某种原理,按照提出问题、问题的影响、解决问题这样的框架思路,我们可以通过五步走的形式教会学生进行解题:1.看配图;2.分析结构;3.审题;4.回原文找信息;5.信息核对。
而针对科普文的阅读,徐学雷老师对题型进行了分析。提出科普文的出题规律之一就是混淆主语宾语,要引导学生碰到长难句的时候,要先判断动作的主语宾语,然后在去题目中进行对比。通过这种方法,有利于降低学生对于难度文章的阅读恐惧,引导他们掌握更好的解题技巧。
这节阅读课时关于科普文的解题技巧。整体的流程是让学生把握做题流程,从把握文章结构,到审题,再到文章里面找信息,核对信息,做标记。让学生把握整体的解题流程。但是整堂课的节奏太快,想要交给学生的东西太多。包括后来,还分析了科普文的类型,导致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不够,这也是在今后开课时,我应该注意的问题。一定要留出足够的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而不是满堂灌。
首先,徐学雷老师的课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技能是就是对句子进行主谓宾拆分。尤其是当科普文难度上升时,文章中很多立方,许多平行班的学生其实并不看懂。但是C篇经常会去考细节信息,这个时候对于一些长难句,拆分主谓宾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通过比对,来判断这个句子是否正确。而且偷换对象,偷换概念也是现在比较常见的一个出题方式,通过这个方法可以很好破解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