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书笔记 傅琳棋

发布人:傅琳棋 发布时间:2021-06-21 浏览次数:

项目化学习,让深度学习真实地发生

 

项目化学习是当前全球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什么是真正的“项目化学习”?

一、“跨学科”不是“多学科”。

关于“尾巴的奥秘”这个主题,语文老师让学生来读一读尾巴的诗、儿歌,讲讲尾巴的故事;美术老师让学生去画一画尾巴的画;科学老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去模仿;数学老师可以去计算不同尾巴的数量......在很多综合实践活动或者主题课程当中,我们是不是经常会看到这种类型的设计?这其实意味着,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什么叫做跨学科。

这种类型的设计更多的体现的是“多学科”,学科和学科之间其实是没有关联的。而真正的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不是多学科的主题活动。

因为,多学科的主题活动拼凑在一起,并不能促进学生心智的增长。真正的“跨学科”是要通过学科间的联系,共同解决问题,来达到对于这两个学科的深度理解。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如果你是一个动物学家。你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一个地方(可以是沙漠,也可以是海洋),你发现了一种世人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动物,这个动物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尾巴在这个环境中的功能很强大。

请你以动物学家的身份去写一份报告,向世人介绍你的发现,说明这个动物为什么会在这个环境当中有这样的尾巴?它的尾巴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这样一个问题具有非常强的开放性,学生需要从真正的动物学家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思考。我们针对的二、三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学生的出声思维。

有的学生说,我们需要去了解一下已经有的动物的尾巴分别有什么用处?更厉害一点的小朋友说:我会想一想这个动物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它的尾巴,再联想到这个动物的尾巴,最后把所有的资料都合在一起,设计出它的尾巴的样子。

我们还有更厉害的同学,你会看到他还会把自己的思维进行抽象化,然后提出他的元而事实上,学生提出来的这些思路正是解决这个问题必要的历程,需要他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路径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出声思维也表明,学生所缺少的恰恰在于对“尾巴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个核心概念缺少理解。这才是教师需要节省其他时间,真正要去支持学生的重点。

 

二、用“高阶学习”驱动“低阶学习”。

这样的一个项目化学习,我们会怎么带领学生来开展呢?认知的思考,要去想、去问、去查、去画。

首先,我们在“入项”的活动过程当中,就要让学生对整个问题有一种大局观。不是知道那些琐碎的知识,而是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情境当中去运用这样的知识,问谁可以获得这样的知识?

第二,我们同样要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建构。学生会去阅读一系列关于尾巴关于动物的文本,去理解动物的尾巴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进行背景知识的交流,进行多样实践性的探索,它可以听到不同尾巴的类型和环境来进行分工,他还需要去观察一类常见的有尾巴的动物在环境当中的活动,来思考如果不这样会是怎样的?

你会看到学生有机会去进行非常开放性的思考,而且所有这些思考和知识都是为了解决核心的问题。然后,他们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进行基于证据的表达,需要讨论,并且论证这个尾巴在环境中的合理性,这是对学生的高阶新的思考,最后才能形成报告,公开发表的成果。

那么语文老师可能会说,我关心的知识点在哪里?你看到语文老师关心的知识训练就是训练在“知识与能力的建构”这个部分,但它不是割裂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包容整合在一个有意义的情境当中,学生可能会有更多创造性的表达,因为它不仅仅是收集知识,还会进行再生产。

这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对于学校教育来讲,高阶学习驱动低阶学习并不意味着只要高阶不要低阶,所有的创造性问题解决都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作为背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去先去学习大量的基础知识,因为它会改变知识组织的结构,让知识更有意义,而不是割裂的琐碎的学习知识,为训练而训练。

第二,高阶驱动低阶,意味着学生学习的时间上要有所调整。很多老师对此一定深有体会,在一节课当中,如果是35分钟,通常前面30分钟都在讲基础,后面会留在一点点时间来让学生进行高阶活动,比如讨论和碰撞,可是常常到这里已经没有时间了,这就意味着,我们其实需要有一个长时段来保证学生对于核心知识的讨论和思考。

如果按照严格的项目化学习的设计,高阶学习它其实是在驱动性问题的阶段就应该提出来,但是在实践过程当中,我们发现,目前我们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们现在更加多元,更加包容,高阶学习可以放在中间,可以放在最前面,也可以放在最后,如果能让学生有这样的体验,对学生的意义就会很大。

 

三、“差学生”也可能“令人惊喜”。

在项目化学习当中,学生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在传统的学习情境中,根据学生的成绩,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把它区分成好学生,中等生,差学生。在项目化学习的情境当中,也有好中差(学生也会表现出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可是更多的学生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特点。有一部分好学生会成为“令人失望者”,他坐在那里:“这个题目没有标准答案老师,这个题目我可以到哪里去找到参考书呢?”他会问这些问题。

可是,另外一些中等生和差生他有可能会成为“令人惊喜者”。当我们用不同的量表对这些学生来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令人惊喜者,他在创造性合作和自我调节上的评估得分会更高,而原来传统的好学生在项目化学习情境当中成为令人失望者的时候,他在事实类的测试、考试焦虑上的得分会更高!

所以,如何给更多不同类型的学生以更加适合他们的学习的情境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