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周社会组启航活动记录表-郑金铭

发布人:马凯斯 发布时间:2022-01-10 浏览次数:

“启航”工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记录表

时间

2021.11.22

周次

13

班级

七23班

学科

中国历史

开课教师

郑金铭

课题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开课老师反思:

这堂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知识点,主要是让学生自行梳理书上张骞两次出使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述,并涉及了一下汉朝对西域的管理措施,通过对这些人物对开辟西域的贡献,得出西域之路是一条充满英雄汗血和壮志的路。第二部分是丝绸之路的知识点,主要通过让学生设计商队前往大秦的线路,选择买卖的货物这一活动,落实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当时丝路上流通的物品,接着通过材料让学生分析丝路的意义,最后的出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最后一部分从古代丝绸之路联系到现今的一带一路,让学生通过视频得出一带一路是一条合作共赢的新丝路。这节课,一是一些知识没有铺垫和解释直接给出,如凿空西域、海上丝绸之路,显得很突兀。二是与学生的互动比较生硬,没有做好对学生回答的预设,上得十分磕绊。

 

 

 

 

听课老师反思:

马凯斯:

    本节课导入以《汉武大帝》张骞归来片断导入,提问”他是谁?为什么这幅模样“引出张骞出使西域。这个片段选的很好,角色的眼神情感充沛,有人物经历片段,有利于后文的精神阐述。本课分为”凿空西域·英雄出“、”络绎不绝·商旅行“、”源远流长·丝路情“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本环节的亮点有先由学生讲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提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再出示表格对比总结。对我个人来说,有个启发点。往常讲故事,讲内容,很容易直接表格总结,对于学生来说知识总是短小的、片段的,容易变成割裂的,这里先由学生讲述故事,让我感受到能够引导学生自己看书、总结、表达,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一环节,老师的引导、过渡、总结都做得很出色,优秀!但是有个问题是,ppt上出现的”凿空“二字老师好像都没有给学生解释,为什么用”凿通“呢?学生是否理解?没有解释似乎较难体现张骞的作用。第二部分以小组讨论前往大秦的路线、货品选择,蛮有意思的,学生能够通过这个活动落实东西的商品往来、主要的商品类型。但这里的海上丝绸之路出现的是不是有点突兀?(好像前面没有听到海上丝绸之路,这里规划路线又有了,可能是当时没专心听到)然后史料分析出丝绸之路的意义。第三部分,承接了当代的”一带一路“,带领学生感受到合作共赢。总的来说,这节课思路清晰,重点落实,体现了教师用心的准备和较高的素养。

丁玲利:

     这节课以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导入,从角色的外貌神态等凸现出使西域的艰难,引导学生思考张骞与丝绸之路有着怎样的联系。接着,从”凿空西域·英雄出“、”络绎不绝·商旅行“、”源远流长·丝路情“三个部分开展。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陈自然:《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由郑金铭老师执教的一节公开课,是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的重点课目之一。丝绸之路是华夏文化对外交流与商贸的重要方式,郑老师通过教学设计,以视频中衣衫褴褛的人物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凿空西域·英雄出“、”络绎不绝·商旅行“、”源远流长·丝路情“三个部分开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了解丝绸之路的前世与今生。

 

林彬彬:

  郑金铭老师这节《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的重点课目之一,丝绸之路不仅在古代发挥了重要的通商和交流作用,时至今日也是我们“一带一路”政策的依托之一。为进入探究“丝绸之路”的开辟,郑老师以关键人物“张骞”作为线索,引导学生根据张骞的行动和影响,展现出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画卷。本节课重点突出,郑老师准备充分。

 

林婕:本节课以视频导入,以视频中衣衫褴褛的人物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人物张骞。同时本视频可以看出张骞在出使西域后的遭遇。再以自学的形式让学生将本课中较简单的知识点以表格的方式总结。再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商人,在丝绸之路上进行通商,从而加深对于丝绸之路的了解。打破了时空界限,让学生深入情境,再由古至今,看到丝绸之路对东方和西方所产生的影响。本节课设计详略得当,给学生充分空间和时间在课堂中进行学习。

 

陈蕾如:本节课用影视剧片段导入,并设问这位衣衫褴褛的人是谁?为何这般模样?引出本节课的重点丝绸之路张骞。第一部分——凿空西域·英雄出,通过路线图与自然环境图设想会有哪些危险。从中感受开凿丝绸之路的不易,感受张骞的任务精神。学生自学找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地点等基本史实,完成表格,对于简单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最后总结西域之路,是一条倾注了英雄壮志与汗血的路。第二部分——络绎不绝·商旅行,探索丝绸之路的商业等价值。最后总结,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文化的路。最后一部分——源远流长·丝路情,从古至今,丝绸之路的发展,总结一带一路,是一条合作共赢的新丝路。

 

熊佳惠:本堂课从凿空西域·英雄出——络绎不绝·商旅行——源远流长·丝路情,三个主要板块。西域这个概念作为本节课贯穿始终的概念,金铭从地图出发直接的向学生展示西域的范围,进而在地形图的基础让学生观察地图,得出出使西域所会遇到的危险。与视频导入内容紧密结合。并在课中设计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小组讨论,让学生带入到几千年前的商旅人,重走一趟丝绸之路。此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了解,凿通西域对于经济、贸易发展之间的作用。但我有个疑问为何在此处标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本课前期主要论述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内容,而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于宋朝。其二,我一直有个疑惑是在历史课的范式中,授课教师多想通过联系古今的环节升华课堂立意,但在最后环节只是匆匆带过,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能做到?或者如果联系古今有困难,不能深入的是否可以舍弃?

 

邓捷予:本节课设计详略得当,给学生充分空间和时间在课堂中进行学习,从”凿空西域·英雄出“”络绎不绝·商旅行“”源远流长·丝路情“三个部分展开,逻辑清晰。其中,亮点部分是将学生带回几千年的商旅队伍,设计商队前往大秦的线路,选择商品买卖,打破了时空界限,让学生深入情境,再由古至今,加深理解丝绸之路对东方和西方所产生的影响。最后一部分从古代丝绸之路联系到现今的一带一路,让学生通过视频得出一带一路是一条合作共赢的新丝路,有一定的立意设计,如何拓展和延伸情感更丰富会更好。

 

翁怡琪:郑金铭老师《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整节课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用影视剧片段进行导入,引出第一部分——凿空西域·英雄出,是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知识点,学生自行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关知识,通过路线图与自然环境图得出西域之路是一条充满英雄汗血和壮志的路。第二部分——络绎不绝·商旅行是丝绸之路的知识点,这部分是学生的主场,主要通过让学生设计商队前往大秦的线路,选择买卖的货物这一活动,得出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最后一部分——源远流长·丝路情从古代丝绸之路联系到现今的一带一路,让学生通过视频得出一带一路是一条合作共赢的新丝路,提升的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能力。

 

陈钰华:由郑金铭老师执教的《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整体逻辑性强,主要分为”凿空西域·英雄出“、”络绎不绝·商旅行“、”源远流长·丝路情“三个部分。其中课程伊始以视频片段作为导入,提问他是谁?引发学生探索兴趣的同时初步对人物经历坎坷有一定的了解,作为课程主体部分郑金铭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性,设计活动环节,学生自主构建故事以及猜测商贸往来商品,在了解史实的同时进一步的思考带来的影响,对整体的课堂设计详略得当,最后与我国的一带一路进行结合,展现合作共赢理念,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研组长   李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