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周科学组第三次启航活动记录表

发布人:田园园 发布时间:2022-01-04 浏览次数:

“启航”工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记录表

时间

2021.12.17

周次

16

班级

七(15)班

学科

科学

开课教师

叶珺

课题

4.3 汽化与液化》

开课老师反思:

本节课的课题为《汽化与液化》的第一课时,由于班级学生是提前学习该节课的知识,并没有学习《熔化与凝固》,所以对物态变化的了解和知识基础全部来源于小学科学和日常生活当中。因此我选择利用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晾干衣服的生活情境下解决如何让衣服干得更快,从而学习蒸发概念和明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生通过帮别人出主意的方式体验科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并且调动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本节课除了观察之外,实验是另一重点。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探究活动中我设计先明确因变量如何观察从而提高学生对转换法的掌握;区别于实验方案的设计我选择更加适用于七年级学生能力的无关变量控制和方案选择的实验方案确立从而让学生提高对控制变量法的掌握,学会比较,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体验学习成就感,突破教学重点。在探究质量是否会影响蒸发速度时先明确选择的方案及原因,再利用提前完成的实验照片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与结论,得出“蒸发快慢与质量无关”突破教学难点。在“蒸发是吸热还是放热”的探究中通过体验、假设、验证、应用的方法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整节课我认为逻辑较为清晰,从情境中学习知识并应用于新情境当中,从而完成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整节课的氛围也比较活跃。本节课最大的问题我认为是师生互动较少与评价缺失的问题。由于本节课知识承载量大,所以我就有一种推着学生学习、回答的感觉,整节课中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的交流、沟通、启发、补充不足,所以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学生个性的发挥、创造性的解放并没有很好的体现,所以如何引导学生表达并且利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就是我要主要注意和学习的地方。

 

听课老师反思:

张琪:

叶珺老师首先从一开始的课堂导入就很吸引人,从学生身边的真实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磁铁和箭头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蒸发的实质,从微观上解决蒸发发生在物体表面的问题,形式多样,生动有趣。不过在此之前学生并没有蒸发是发生在物体表面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移动模型之前可以先节介绍一下蒸发的实质是什么。对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一环节,叶老师没有让学生将每个实验都设计一遍,而是让学生直接进行方案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时间,同时帮助学生明确自变量的改变如何控制。通过三个天平,解决液体质量并不是影响因素,体现了叶老师对学情的了解程度。整节课节奏很好,简单地方一笔带过,重点内容又结合实验与图文帮助学生理解。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蒸发这一概念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在导入阶段,叶老师也可以尝试一下先引出情境,在询问学生对于这一情景你有没有什么想要了解的,按照学生的回答,一步步进行探究。

田园园:

我认教案的设计需要同时具备规范的书写和创新的设计感,能灵活运用自己设计的教具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参与到课堂,理解其中蕴含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的环节之前,可以先构建一副体现课程思想理念的流程图,能够让自己的课程思路更加清晰,使得每个环节的设计感更加强烈。课前做好学情分析,设计出基于学情的教学;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注重情境教学,用情境将知识点串联,形成比较严谨的逻辑关系;任务设计要注意难度梯度,任务的指向性应当更加明确;涉及实验的教学,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让课堂更加高效。关于作业的布置仍然需要体现出分层的理念,板书也需要体现出逻辑的清晰,同时起到一个给学生提供索引的功能,让学生能利用板书对课堂的框架起到更深的理解作用。在实验操作中,我也认识到实验操作是科学学科的特色活动,作为教师,需要对实验的规范性更加的注重,才能在课堂中让学生能够更规范更安全的进行实验,同时在创新实验这方面还需要有更多的探索。

郑聪聪:

叶的课程设计,非常的精彩,下面简单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看法:

1、 首先是叶老师在课堂进度把握的比较好,整节课首先让学生阅读书本,结合微观模型,圈画出能够脱离液态环境进入气态环境的分子,其次通过让学生以设计实验,完善实验方案的形式,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在这里,叶老师特意设置了一个干扰项,即两滴水,但表面积不同,学生容易误选,暴露前概念。整节课层层递进,教学有序,逻辑清晰。

2、 叶老师在学生展示环节,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利用生生互评,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发展高阶思维。

3、整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主要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叶老师在这里运用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来重点突破。同时,在探究质量是否有影响的实验中,叶老师在上课前提前准备了两个装有不同质量的烧杯在天平上,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可谓直观形象展示质量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总得来说,在听完本节课后也收获了很多,让我意识到一些在自己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也希望在今后自己也能够不断进步。

王妍妍:

 本节课叶珺老师创设一个情境,提出问题“水的状态如何改变”和“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两个概念汽化、液化,以及汽化的两种形式,并借助情境提出驱动性任务“如何使衣服上的水快速蒸发”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采用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整节课的亮点有三处,让学生借助分子微观模型的动态分析解释蒸发的实质并归纳蒸发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解释的能力;通过变量控制和方案选择渗透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通过先体验酒精蒸发吸热到实验验证,帮助学生树立实证的科学观。

本节课的容量比较大,叶老师通过巧妙地设计很好的串联了复杂的知识,既有知识建构又有活动探究,教学形式丰富,但同时本节课的节奏比较快,一些学生回答中的问题或“亮点”没有及时抓住,在课堂的生成上会有一些欠缺,比如有一个学生回答用什么量来描述蒸发快慢的问题时提出“相同种类液体不同质量的蒸发时间”,教师抓住了时间这个要素却忽略了学生提出的不同质量,可以顺着学生的生成去引出单位质量液体的蒸发时间这个要素,当然这里也建议可以用类比法建构蒸发快慢的概念;在演示质量不会影响蒸发快慢的课前实验时没有说明不同质量液体天平平衡的原因,可以适当说明天平平衡的原因,避免干扰学生对于天平的理解;学生展示汇报的机会不是很多,回答的面不够广,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这节课不仅展示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方式,也是提醒我们自己课堂教学中应当引起注意的一些地方,是一节非常值得学习的展示课。

 

教研组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