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课程情感体验式教学运用探究
李倩倩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老师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只知道一味地给学生讲解美术作品的内容和作者创作美术作品的背景。这样的课堂教学显得十分枯燥乏味,磨灭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情感体验式教学中的“体验”是指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经历或者模拟经历事情的发展过程,从而获得人生经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式教学可以简单理解为学生在美术课堂学习中通过对美术作品的体验和直观的感受,获得对美术作品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对美术欣赏的灵感和技巧,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美术综合素养。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大部分的初中学校把美术学科看作是一门辅助学科,认为在中考中不用考美术学科,不必太过重视对学生的美术教学。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美术课程常常被主要学科的课程占用。而教师和学生家长都一致认为,只要学生在中考能考出好成绩,学不学美术都无所谓。
师生间缺乏互动交流。由于美术课程的课时安排较少,导致美术老师和学生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缺乏交流和互动,师生间的关系生疏,老师也不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不明白学生的实际需求是什么。这种美术教学现状与美术情感体验式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制约了初中美术课程的有效开展。
二、初中美术情感体验式教学应用措施
还原作品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情。老师可以在情感体验式教学中运用情境还原法来引导学生体验美术作品要表达的情感,产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还原美术作品中的人物和场景,将原本静态的图画转化为动态的图画。情境还原法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美术作品的艺术之美。例如 ,老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搜索几幅著名的画作供学生欣赏,比如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经典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后的晚餐》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老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述伟大的画家达·芬奇在创作这几幅画作时的时代背景和当时发生的故事。通过老师对这幅世界经典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故事背景的介绍。
设置情节表演。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学生想象力丰富、表演欲强的特点,在美术教学课堂上结合美术教材中不同单元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情节表演,让学生在情节表演中体会作者想要通过美术作品传达的思想情感,进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与作品创作者的情感共鸣。例如,在进行《最后的晚餐》这一经典美术作品的赏析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这幅美术作品中的情节,让学生通过对画中人物的角色扮演来描述画中人物当时的神情,进而深入地对作品进行鉴赏。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来演绎耶稣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再借助多媒体设备在学生表演时播放能够烘托出紧张气氛的背景音乐,学生将几个课桌拼接在一块,模仿作品中的长长的餐桌,扮演耶稣的学生坐在餐桌的中间,另外那扮演十二个门徒的学生的表情,眼神和动作都要有所不同,扮演门徒的学生要演绎出十二个门徒惊恐、愤怒、怀疑的神态。另外,在表演之前,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台上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即兴表演。
丰富体验内容是指在美术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情感体验种类的多样性,我国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经典画作,例如山水画、油画以及壁画等。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他们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很难独立。但是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和鉴赏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基于此,老师就要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情感体验,因为美术作品的种类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之美也不同,经过对大量作品的熏陶和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打破自身的固有观念,陶冶情操。学生获得了更多对美术作品体验经验,进而增强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