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工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记录表
时间 | 2021.02.25 | 周次 | 第2周 |
班级 | 七(7)班 | 学科 | 科学 |
开课教师 | 王挺 | 课题 | 《光的反射与折射》 |
开课老师反思: 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课程标准与教学参考书,我将本节内容的重点定为:通过实验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绘制光的反射光路图;应用光的反射规律解释生活现象或现实中的简单问题;在这里我将绘制光路图和通过实验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定为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了“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引导探究法”“练习巩固”等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设定如下: 1. 通过实验了解光的反射定律,说出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2.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正确地绘制光路图 3. 能结合实验现象和证据归纳结论,提高实证意识,能够科学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例如应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关知识解释黑板反光原因 4. 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研究,初步领略反射现象的美妙,感受人类在利用反射知识时的智慧。 课堂引入采用了学生所熟悉的黑板反光现象,通过在亚克力半球里面点线香,让激光的光束可以更清晰、明显地看到,这个装置在后续也可以再辅助演示三线共面、光路可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物效比比较高。在法线的引入部分,做了一个立体的处理,由学生先确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二线共面,再将这个面进行转动,发现转动过程中有一条交线,进而引出法线的概念。设计这个环节和实验装置,主要是想让学生感受到光的反射是发生在三维空间内的现象,三维空间由无数二维平面组成,二维平面由无数直线组成。我想让学生明白法线其实非常地重要,这里体现了对法线概念的建构过程。比起直接告诉学生法线的作用,我认为这样的方式会更符合认知规律。在之前多次磨课的过程中,这里也是最纠结的点。因为学生的空间立体思维比较薄弱,难在预计的内容达成我想要的效果,多次修改后做了今天这样简化版的呈现。任务一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在刚才引出法线之后,定义了反射角和入射角,这里主要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由于本节课的法线概念是通过平面旋转后的交线定义而来,所以从逻辑上三线肯定是共面的,因此这边第二个实验以验证的形式为主。 任务二是应用光的反射规律解决超级镜子定日镜的问题。原本最初的设计里面,整节课是围绕定日镜展开,但是那样的设计可能难以凸显或比较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以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考虑到学生在小学原有的认知,有些学生可能对反射和反光并不会区分,因此把定日镜作为任务二,本质上是检测学生绘制光路图的能力。这里的问题和情境都是真实的,但是做了一些简化处理,现实中的定日镜是凹面镜,学生通过画这两幅图也会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发现镜子并不是完全平整的。通过一束光到许多束光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这里的照度计测量光照强度可以作为实验的证据补充支持学生的认知。任务三解释黑板反光,这里通过图片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并不是教室里所有的人都会受到黑板反光的影响,与学生在教室所处的位置有关。结合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知识,学生能够去解释为什么我们会看到黑板反光。由于这里的光路图相对复杂,因此我将其直接给出,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
| |||
听课老师反思: 王妍妍: 本节课王挺老师从创设真实情境:为什么我能看到书,以及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光?一步步建构光的反射的核心知识。本节课的侧重点在意如何建构法线?比较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找到问题:既有锐角又有钝角。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引出法线,有了法线,定义出来的入射角和反射镜均为锐角,并让学生感受法线,从知识建构到问题解决,再到真实感受,层层深入。从任务一的观察,到任务二的探究,再到任务三的设计,既真实地解决了问题,让学习真实发生,又在层层递进的任务中培养了学生的关键能力和高阶思维。 郑聪聪: 本次王挺老师开的课题为《光的反射》,整节课逻辑清晰,环节紧扣,教学高效。同时,在讲解入射角和反射角时,引导学生自发地结合生活情景去理解如此规定所带来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值得我们去参考。并且王挺老师对国家自主研发的太阳能发电器进行层层剖析,推动学生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设计并改良太阳能发电器,提升了学生发展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分析创造的高阶思维 孙豪侠: 虽然本节课为常规授课,但授课人王挺老师仍然以敦煌西部超级镜子发电站中如何在特定区域采集更多的太阳能作为驱动型的问题引入并贯彻整个课程,激发学生对身边真实问题的兴趣,顺利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光的反射的概念和专业术语。通过任务一以亚克力半球为教具让学生清晰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光路,尝试画出几种不同的反射情况,引出任务二让学生探究光的反射定律。通过任务三设计定日镜的子任务一强化学生应用光的反射定律中的作图能力。再结合子任务二怎么设计集热区更好的集热效果,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田园园: 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直线传播知识的延伸,也是后续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等知识的学习基础。学生其实在小学学过光的反射定义,小学五年级的课本中光的反射的教学是先用手电筒照亮书本、把书本立起来,不改变手电筒位置,再用手电筒照亮书本;最后是在书本后面放一个物体,不改变手电筒位置的情况下照亮书本后的物体。说的是“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认识还不够完善,例如反射面是否一定要是镜面、反射和反光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学生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前概念。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图第一次接触,并不是十分地熟悉。 | |||
教研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