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周科学组第一次启航活动记录表

发布人:田园园 发布时间:2022-06-21 浏览次数:

“启航”工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记录表

时间

2021.05.05

周次

12

班级

七(4)班

学科

科学

开课教师

鲍倩倩

课题

《光的反射和折射》

开课老师反思:

今天我开课的内容是《2.5光的反射与折射》的第三课时“光的折射”,由于组内任务安排,磨课时间比较仓促,课堂还是显得比较稚嫩,感谢前辈们与小伙伴们的点评和指导。为了衔接学校本次的项目化学习主题“光学魔盒”,我以小魔术“硬币无中生有”为引入,引出了光的折射。先以一个基础的演示实验“光从空气射入水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光的折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光的折射的定义和条件。第二个环节先带领学生回顾光的反射定律,然后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设计并完成“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实验。在七(4)班学生积极的合作之下,成功的得出了规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是比较好的。并根据折射规律完成了基本的光路图。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代表体验“叉鱼”的动作,并分享心得,从而引出“虚像”的成像原理,并展开一系列的用光的折射光路图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一环节难度较大,学生在听老师讲解时可以听懂,但多数学生短时间内难以马上消化并应用,画图成果不尽如人意,后续还需要任课老师再花时间落实。课堂中有部分的展示环节,比如“叉鱼”的动作,后排学生是看不清的,应该考虑到及时利用投屏软件进行实时投屏直播,把课堂效果最大化。希望在后续的教学磨练中,课堂环节的展现可以越来越熟练,时间把控也能更到位。

 

听课老师反思:

王妍妍:

本节课鲍倩倩老师从一个魔术“硬币无中生有”让学生感受科学,通过建构折射的概念,来认识光的折射,落实基本概念。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学生自主探究并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总体而言本节课比较偏常态教学,但是在新课阶段,又是学生掌握有难度的光学模块,整节课的内容还是偏多,学生的整体反馈不太理想,比如可以在应用规律部分先把水中叉鱼问题落实好,让学生多交流多展示光路图等,再回归硬币魔术的解密。不管是项目化教学还是常态教学,都应当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课前把握学情,设计能驱动学生学习的任务,以指向性更明确的问题帮助学生落实知识重点,在课堂抓住学生的问题生成,通过生生或师生探讨解决知识难点,最后方法提炼和拓展应用,提升学生的思维。

田园园:

鲍倩倩⽼师是通过观察常见的⽣活现象“⽔中的筷⼦弯折”、“池⽔变浅”进⾏课程导⼊,激发学⽣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教材,知识教授准确科学,注重教学的重点,抓住了教材中的难点,在设计中突出重点和难点:光的折射规律的建⽴过程。通过教师演⽰实验并与光的反射定律的类⽐,师⽣共同讨论得出折射光线与⼊射光线、法线在同⼀平⾯上,以及折射光线与⼊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由于在教学中,学⽣经历了观察、分析、⽐较、归纳的过程,教师再结合⾃制课件精⼼讲授,即可突破光的折射规律的建⽴过程这个难点。

张琪:

鲍倩倩老师以“如何制作一个可以观测日食的观测器”为驱动性问题,从身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郑老师设计了三个主要任务:体验光的传播、探秘树荫下的光斑,设计并制作观测器。通过任务一,让学生不断修正结论,发现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是沿直教学脉络和主线清晰,教学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的⼼理和实际知识掌握的层次,从导⼊课堂的PPT 激发学⽣学习的兴趣为切⼊点,物理实验惯穿了整个课堂。为学⽣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物理规律奠定了基础。课堂中教与学的时间⽐例合理,突出了学⽣的学和练,学⽣有充分的时间去练,安排的习题量较多,学⽣能够从课堂练到适性练再到总结性练习。

郑聪聪:

本课难在“探究”,因为学⽣初学物理,他们的物理思维还没有形成,更不⽤说实验探究能⼒的具备了,所以本课的探究不能放的太宽泛了,在探究前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的思考,考虑学⽣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然后考虑如何正确的引导。因为有“光的反射”⼀课做铺垫,所以本课学⽣动⼿操作降低了⼀定的难度。在探究三线共⾯的时候,由于学⽣的实际操作⽔平和表达能⼒有差异,可以考虑师⽣共同完成。不要花太多的时间,为在后⾯⽤光的折射规律解释⽣活中的折射现象和课堂练习挤出时间。

教研组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